Tuesday, March 18, 2014

為什麼日本的男女不想結婚?

womany 編按:
先前,曾有一篇引起一時轟動的「日本年輕人不做愛」報導,點出目前日本社會正在歷經「親密關係的疏離情況」!家庭計劃協會就指出,儘管日本社會性、愛分離是普遍現象,但性冷感的指數也逐漸提升。16-25歲的女性,有45%不想要性接觸,1/4 的日本男性也有同樣的狀況。長居日本的作家劉黎兒也有感,觀察身邊友人,替你整理為什麼日本男人女人不想結婚?(在日本的台灣插畫家:再苦也要笑開懷,接接

日本男人不想結婚理由多多,女人也不輸給男人。雖然女人想婚率比男人多了6%,約66%,但三分之一的女人覺得單身也不錯,不想結婚,冒著被稱為「毒(跟「獨」同音)女」也不在乎,許多女人認為「跟工作結婚了」工作或事業更能讓她們燃燒,才是真正追夢,或是住在娘家繼續當大小姐很舒服,何苦結婚。(同場加映:你是嫁給「他」還是嫁給「他的背景」?
許多女人覺得日本社會再進化,還是對男人比較寬大,女人有工作,也還要做家事、養兒育女,很划不來,而且要遷就夫家,擔心跟公婆姑嫂關係搞不好,丈夫是長男的話,不是得跟公婆同居就得看護公婆,非常不安。
女人已習慣什麼都自己決定,要遷就男人很辛苦,還要配合夫家價值觀,覺得煩厭;身邊已婚女不時在抱怨家庭生活,不覺得有誰很幸福,除了孩子還算可愛外,婚姻似乎一無可取,好像都是為了孩子在忍耐、犧牲,聽她們抱怨,覺得被當婚姻存在唯一理由的孩子也很可憐,很多人結婚卻離婚了,變成單親媽媽更辛苦。
許多女人獨居習慣了,不想配合別人生活,連跟別人長時間在一起都很痛苦;有的女人不喜歡做家事,說:「讓我娶主婦來做家事還好,要我當主婦做家事,無法想像!」也有女人說:「我喜歡做菜,但跟結婚後每天都得做飯是不同的,有強迫感的事全湧上來,如下地獄;一個人滿喫幸福就夠了。」
女人也不想放棄單身的自由,不管時間或金錢;結婚的話,不但沒自由時間,不能像現在愛買什麼就買什麼,想旅行隨時都能出門,或想去追星就去追,甚至遠征外國,不必看丈夫臉色;而且許多女人都還賴在娘家,不用做家事,假日不是睡覺就出門去玩,快活無比,幹嘛要結婚?
不時看到許多條件不錯卻沒結婚的男人,他們甚至表示:「老實說我不想結婚,單身也不錯!」這些男人看到結了婚的上司一點也不幸福,每天都在抱怨家裡,而且簡單家事自己都會做,不需要主婦,不婚理由說不完,甚至冒著被當同志的可能也不想結婚。(推薦閱讀:妳的男人偽裝單身,他要的是婚姻還是自由?
男人不婚,快要成為古典問題了,有些男人結不成婚,但很多是不想結婚,未婚的麻伊表示:「我是男人的話,我也不想結婚,許多女人年過卅,在公司還被當公主捧著,要求完美的男人,一點也不想遷就男人,男人未必對她們有興趣,卻裝出一副對結婚沒興趣的模樣,要去追這樣的女人,想了就累!」
不婚率越來越高,以前男女想婚率都是九成以上,現在男人只剩六成,許多男人看到已婚男日益憔悴,沒有誰是幸福的,而且年紀越大越不幸,除了沉重的負擔外,沒什麼好處;有些已婚朋友還傾訴遭妻子虐待,很恐怖,尤其自己賺的錢無法自由使用,要看妻子臉色,根本不是人過的日子。
更多數的男人覺得要養家困難,還得跟妻子娘家親戚來往,令人煩厭;許多男人原本對獨居很滿意,不想讓別人介入,偶爾跟女人約會、上床很開心,但一個人住慣了,無法忍受家裡有別人,而且妻子大概會強迫自己放棄興趣、嗜好,結婚只是束縛越來越多,沒法在自己想喝酒時去喝,也不能在想上夜店時出去,還得擔心聚會時遭妻子來電催促早點回家;而且工作太累了,回家休息時間都不夠了,怎麼伺候家人;此外,自己不是什麼料子,沒留種也沒什麼了不起;或有的男人乾脆承認自己戀母情結嚴重,不想將來夾在婆媳間受苦受難,不結婚就沒有什麼不安可言!(這樣想就明白:爸爸給兒子的婚姻箴言,結婚不是只為了你一個人

Sunday, March 16, 2014

梁文道:什么是奢华,什么是教养

今天的中国,无论你走到哪里,几乎都能看见“奢华”这两个字。每一本时尚生活杂志都在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有关奢华的故事,每一个商品广告都试图让你感到它要卖的商品有多奢华。于是房子是奢华的,车子是奢华的,大衣是奢华的,手表是奢华的,皮鞋也是奢华的,就连内裤也可以很奢华,乃至于我刚刚吃过的涮羊肉也标榜自己的用料十分奢华。

本来这种东西是可以见怪不怪的,正所谓奢华见惯亦平常。可是有一天,我在杂志上看到一篇介绍英国手工定制鞋的文章,作者先是不断渲染英国绅士的低调含蓄,一两千字之后笔锋忽然一转,他还是未能免俗地要大谈这鞋子有多奢华,并将其定位为“低调的奢华”。然后把绅士等同于品位,再将品位等同于奢华。

许多媒体早就在“奢华”和“品位”之间画上等号了,但现在有人进一步连“绅士”也挂了上去,这就让我觉得有些刺眼了。

我的生活奢华不起,我的言行也离绅士甚远,可我总算读过不少传说中的英国绅士写的东西,在我的印象中,绅士和奢华根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且看19世纪英国绅士之间的通信,关于绅士的品位,他们是这么说的:“×××的家朴实无华,真是难得的好品位。”“他是那种老派的绅士,一件大衣穿了20年。”他们会称赞一个人的朴实和惜物,低调而不张扬,却绝对不会把看得见的奢华当作品位,尤其不会把它视为绅士的品位。

就以一双手工制作的顶级皮鞋来说吧,它是很贵,但它可以穿上一二十年,这里头的学问不只是它自身的质量,更是你穿它、用它的态度。首先,你会珍惜它,所以走路的姿势是端正的,不会在街上看见什么都随便踢一脚。其次,你愿意花点时间和心思去护理它,平常回家脱下来不忘为它拂尘拭灰,周末则悠悠闲闲地替它抹油补色,权当一种调剂身心的休息活动(就算他有佣人,他也宁愿自己动手)。所以这双鞋能够穿得久,10年之后,它略显老态,但不腐旧,看得出是经过了不错的照料,也看得出其主人对它的爱惜。这叫作绅士。不一定喜欢昂贵的身外物,但一定不随便花钱,朝秦暮楚。他的品位不在于他买了什么,而在于他的生活风格甚至为人;他拥有的物质不能说明他,他拥有物质的方式才能道出他是个怎么样的人。

当然,一个人不能做物质的奴隶,但他的人格、性情或许可以借着物质偶尔散发出来。简单地讲,这就是教养。“教养”是一个何其古老、于今天何其陌生的词啊。这个词本来才是品位的绝配,不过,由于教养困难,奢华容易,我们今天才会把品位许给了奢华,让空洞的、无止境的消费去遮掩教养的匮乏。久而久之,甚至开始有人以为,英国的传统绅士皆以奢华为人生第一目标。

如果你觉得“教养”太过抽象,我可以为你举一些没有教养的好例子。开着一部奔驰车在街上横冲直撞,觉得行人全是活该被吓死的贱民,这是没有教养的。手上戴着伯爵表,然后借醉酒臭骂上错菜的服务员小妹妹,这也是没有教养的。教养不必来自家教,更不是贵族的专利,上进的绅士更看重后天的自我养成。然而,如今有力奢华地招摇过市之辈多如过江之鲫,甘于谦逊、力求品格善美的人却几不可闻,岂不可叹?

我只不过是在北京一家火锅店见着它用“奢华”二字形容自己的材料,便忍不住发出这一大堆牢骚,这自然也是没有教养的表现。

奢华和教养的分界点在哪里?

一个向外——求胜。

一个向内——求安。

无时无刻不在和他人相比,自然就倾慕奢华。

无时无刻不在要求自己进步,自然就有了教养。